兩千多年前的宜昌是什么樣?唯有它們能回答這個問題。
刻有銘文的青銅重器、工藝精湛的金屬飾片、花紋繁復的華美漆器、光澤如新的黑皮陶罐……它們靜靜地躺在宜昌博物館巴楚夷陵展廳的展柜里。有時候,它們要面對接踵摩肩的游客;有時候,它們安靜地互相對望,偶爾會聊起那些可能還深藏在地下的伙伴……
無論是普通游客,還是業(yè)內(nèi)行家,都在試圖聽懂它們的對話,解開這些文物背后的奧秘,以窺得那個時代我們的祖先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(tài)。
5月18日是第49個“國際博物館日”。我們走近在宜昌出土的一批重要文物,帶您一探春秋時期宜昌的社會風貌、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。

或犁地時刨出,或偶然撿拾,或取土時發(fā)現(xiàn),宜昌很多文物得以重見天日都是源于偶然。
1973年5月,在當陽市季家湖(原枝江云臺新華大隊),農(nóng)民段紹綱像往常一樣在田里犁地,卻沒想到竟挖出一個銅鐘。銅鐘高不足半米,渾身有釘,重20多斤,微微泛著綠色的光澤,還刻有一段銘文。同年7月,段紹綱將甬鐘交給荊州地區(qū)博物館保存。經(jīng)過專家仔細辨別,銘文共12個字,為“秦王卑命競坪王之定救秦戎”。1994年,宜昌博物館開館,這件被命名為“秦王卑命”的銅甬鐘由荊州博物館贈送給宜昌。

▲“秦王卑命”銅甬鐘,上有“秦王卑命競坪王之定救秦戎”12字銘文。鐘文璐 攝
1975年夏,在當陽市河溶鎮(zhèn)趙家湖村附近曹家崗一地,一位農(nóng)民在堰塘邊拾到一組銅器,共計10件。其中一件銅簠兩端各有一個長方形獸形耳,周身滿飾蟠虺紋,內(nèi)有八字陰刻銘文“王孫雹作蔡姬食簠”。
在撿拾地點,后經(jīng)考古工作人員鉆探發(fā)現(xiàn)曹家崗5號墓。

▲“王孫雹”銅簠。鐘文璐 攝
令人惋惜的是,曹家崗5號墓被發(fā)現(xiàn)時,墓室內(nèi)已經(jīng)被盜得凌亂不堪。據(jù)1988年出版的《考古學報》中《當陽曹家崗5號楚墓》一文,墓內(nèi)僅發(fā)現(xiàn)小件銅器、甲片金屬裝飾、皮甲、樂器、骨貝、竹木器等遺物近千件。大量金屬飾片從此墓中發(fā)掘出來。

▲曹家崗5號墓發(fā)掘現(xiàn)場。宜昌博物館供圖
1996年,在距曹家崗5號楚墓僅3千米的趙巷12號墓中,另外一批金屬飾片被發(fā)掘出來。有“華夏第一建鼓”之稱的建鼓也出土自此墓。宜昌博物館研究員吳義兵回憶,當時正值冬天,大家熱情似火,打著赤腳頂著寒風在田野中“作戰(zhàn)”。
宜昌博物館藏品部主任唐凜然介紹,這些文物后經(jīng)專家考證,均為春秋時期珍貴文物。

展柜里的金屬飾片,雖歷經(jīng)兩千多年歲月沖刷,仍難掩昔日風華。
面對它們,常有游客發(fā)問,這些“沉睡”的文物如何重煥光彩?
“建鼓出土時腐朽嚴重、碎成多塊,從2011年立項修復到2021年修復完成,歷經(jīng)了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修復過程?!碧苿C然告訴記者,清洗、脫水、整形、拼接、彩繪,七八十片建鼓碎片經(jīng)由全國頂尖文化修復專家之手,搖身一變,成為完整、精致的“華夏第一建鼓”。
▲華夏第一建鼓。宜昌博物館供圖
古時軍隊作戰(zhàn),立建鼓以指揮進退,也用于宴樂。這面鼓是目前國內(nèi)保存下來的形制較大且較為完整的唯一一件先秦時期建鼓鼓身實物。
出土于趙巷12號墓和曹家崗5號墓的655件套金屬飾片則于2017年至2020年在國家博物館文保院進行保護修復。
這批飾片材質為青銅或鉛錫合金的薄片基體,大多數(shù)飾片一面貼覆帶紋飾的金箔或錫箔。因年代久遠,飾片紋飾細節(jié)均被泥土和銹蝕產(chǎn)物覆蓋,散落金箔無法拼合整理。

▲類型豐富的金屬飾片。鐘文璐 攝
作為這批金屬飾片保護修復項目組的一員,唐凜然道出修復工作的不易。飾片修復并不像拼拼圖一樣簡單,每一步都需要十分小心。去除表面附著物、緩蝕與封護青銅飾片、金箔平整、比對與回貼,經(jīng)歷多重工序,金屬飾片才能發(fā)出猶如當年奪目的光澤。

至今,這些飾片的用途仍然是一個謎。
“從類似的出土文物及諸多專家的觀點來看,這批金屬飾片用途主要有棺飾、車馬飾件、皮甲飾件三種可能。與先秦時期其他墓葬出土的金箔、金片相比,這批楚墓出土金箔制作工藝水準相對較高。”唐凜然說。

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,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第一手資料。歲月流轉,它們將發(fā)生在幾千年前的故事傳達給一代代后來人。
“秦王卑命”銅甬鐘上短短的12個字,無數(shù)專家解讀,但從1973年至今52年仍眾說紛紜。專家們嘗試將這兩句話與吳破楚入郢、申包胥哭秦庭、秦救楚之戰(zhàn)等大事聯(lián)系起來,推測其鑄作年代。

唐凜然說,目前業(yè)界較為公認的譯文是:“受秦王卑(可能為秦哀公)求師之命,強大的楚平王率援軍至定營救秦軍?!?nbsp;
銘文揭開一段烽煙往事,成為當時秦楚關系的歷史見證。將歷史場景活化,是考古工作的神奇和偉大之處。吳義兵說,考古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獲得轟動效應的文物,更是要借助現(xiàn)有的文物、遺址和掌握的信息形成閉環(huán),還原歷史,傳承文化。
銅簠是古人的餐具。當陽農(nóng)民撿到的那件銅簠上銘文所指之人,則被認為可能是春秋時期楚國大臣申包胥,是《春秋左傳》所記載的歷史典故“哭秦庭”的主人公。
楚昭王在位時,吳國聯(lián)合唐、蔡兩國共同出兵,攻破了楚國都城。為挽救楚國命運,申包胥前往秦國向秦哀公求援,“依于庭墻而哭,日夜不絕聲,勺飲不入口?!逼呷蘸螅匕ЧK被申包胥打動,同意救援楚國。
趙德祥、程曉君在《簡論楚國大夫申包胥墓地在當陽磨盤山》中提到,申包胥有可能葬在當陽市磨盤山。
2012年6月,枝江市萬福垴村發(fā)現(xiàn)了12件西周至春秋的青銅器。其中一件編鐘刻有17字銘文,被命名為“楚季寶鐘”。吳義兵說,雖然這17字的含義,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破解,但不影響其“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石破天驚”。

▲楚季寶鐘。宜昌博物館供圖
唐凜然說,“秦王卑命”銅甬鐘、“楚季寶鐘”都是宜昌博物館的鎮(zhèn)館之寶。

青銅器、漆器等珍貴文物,代表著當時的冶鑄技術和髹漆工藝水平,還體現(xiàn)了楚人獨有的浪漫、怪誕的藝術風格以及禮樂制度的成型。
多處楚文化遺址在宜昌境內(nèi)被發(fā)現(xiàn),宜昌在兩千多年前的楚國究竟處于什么地位?
“關于楚國早期都城所在地,有很多種說法,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可能在宜昌?!碧苿C然說。
楚國的都邑曾幾經(jīng)變遷,“清華簡”《楚居》記載了從商末到戰(zhàn)國初期楚國先公居地的變遷情況。
“江漢沮漳,楚之望也。”沮河與漳河流至宜昌市轄當陽市河溶鎮(zhèn)兩河口后合稱沮漳河。很多學者認為,楚國始都丹陽就在沮漳河流域的枝江、當陽附近。
后來,楚文王自丹陽遷于郢都。而郢都所在地,也歷來處于爭議中。
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晏昌貴在《“為郢”地望考論》一文中,綜合《楚居》、傳世文獻和考古調(diào)查三方面的資料,認為“春秋中晚期楚國都城為郢在季家湖古城一帶。”“從文王到惠王,至少有九位楚王曾居于為郢……為郢很有可能是春秋時期楚國核心都城之一,其使用時間集中在春秋中晚期?!?/span>
然而不可否認的是,無論楚國都城是否在今宜昌境內(nèi),這片沃土在后來的戰(zhàn)國時期仍孕育出了屈原這樣的不屈靈魂。
▲屈原,光爭日月。宋金戈 攝
宜昌博物館的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們,訴說著過去發(fā)生在宜昌的精彩故事,展現(xiàn)著生于斯、長于斯的人們的信仰和獨特審美,人們得以窺見2000多年前宜昌的樣子——在峽江兩岸處,上控巴蜀,下引荊襄,成為楚文化重要的發(fā)源地之一。
“吾將上下而求索”的精氣神,在這片土地上始終不會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