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山英才學校在京山教育系統(tǒng)中,有著獨特的一面,就讀于這所學校的560多名學生中,來自京山以外的學生占了80%以上,這些學生涉及5個省份,其中還有20多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。
五百多個家庭把孩子送到英才學校,也把孩子未來的希望寄托給這所學校,這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重大的抉擇。也許有人會問,在毫無外力制約的市場化競選下,許多家庭毅然認定京山英才學校,這是為什么呢?
英才學校的校門兩側,張貼著一副醒目的對聯(lián):十年面壁厚德載物出翹楚,三十不渝篳路藍縷育英才。這兩句話可謂是對英才學校三十年專注教育、培育英才的高度概括,也揭示了一批批學子從四面八方前往英才求學的初心。
英才學校的三十年辦學歷程櫛風沐雨,在艱苦卓絕的求索中悟道,從孟子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的古訓中凝煉出“聚英才、育英才、成英才”的辦學理念,立志于創(chuàng)百年名校,立德樹人,為國育才,成就孩子的英才夢想。學校創(chuàng)始人、校長徐波幾十年專誠辦學育人,不為利所動,不為近所惑,心無旁鶩,殫精竭慮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壯心不遜當年,成為引領師生的標桿。這些,凝結成英才學校不斷成長、發(fā)展壯大的根基。
二十多年前,徐波兩次率團出訪美國,置身美國看教育,聯(lián)系英才謀教育,打開了寬闊的視野。他覺悟到,教育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石,聚天下精英而教之用之,中國莫不是把教育置于優(yōu)先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地位,獻身教育事業(yè),為國育才、為民傳家是人生之樂事矣。英才學校要聚英才、育英才,就得跳出本土,放眼廣闊天地,走出京山辦教育。
英才教育飽含大教育情懷,不追求大規(guī)模,不向往高收益,而是傾心拓展教育的大內(nèi)涵,書寫教育的大文章,體現(xiàn)教育的大責任,肩負教育的大擔當。身為京山城郊山旮旯里的小學校,京山英才學校卻能走出山門與華中師范大學、武漢體育學院、武漢警官學院、揚州大學體育學院等院校建立教學聯(lián)系,或成為他們的學生實訓基地,或聯(lián)合辦班,或教學合作,還與武昌實驗高中、武漢崇文高中、武漢鴻都學校等建立校際合作關系,引入一批批專家、教授、名師來這里客座講學,為學生傳道、授業(yè)、解惑,把先進的教學方法植入英才的課堂。
在踐行“五育”并舉中,英才學校把培養(yǎng)學生的家國情懷列為德育核心,多法并舉教育引導學生胸懷復興國家民族之志,把讀書學習與肩負使命、承擔責任緊密相連;在育智上,重視啟迪慧根,開發(fā)學生學習能力,培養(yǎng)終身學習的行為習慣;在固本上,充分運用體育強身,鑄造體育精神和軍人作風,學校施行的傳統(tǒng)武術、散打、舞龍舞獅、球類教學,滲透到早訓、晚訓和課堂中,錘煉學生的意志力和軍人雷厲風行的品質(zhì);在能力養(yǎng)成上,把日常生活“衣、食、住、行”能力視為重點,以人人參與的勞動實踐體現(xiàn)知行合一,涵養(yǎng)學生的執(zhí)行力。為夯實教學基礎,多年來持續(xù)不斷地籌資投入校園文化、美化、綠化、亮化及教學硬件建設,一次次刷新校園面貌,使英才校園成為別具一格的現(xiàn)代書院。
英才學校走出的學子,總給一個個家庭煥然一新的驚喜,他們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感嘆:孩子在英才出息了!這樣的口碑載道,令英才學校美名遠播,成就了它的核心競爭力和生生不息的活力。
天行健,以自強不息演繹行穩(wěn)致遠傳奇;地勢坤,以厚德載物舒展學林逐夢羽翼。站在三十年風華正茂的新起點,校長徐波常以教育先賢陶行知的話自勉:“捧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,而“小學校、大教育”的遠景,正向著他召喚。(學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