潼泉湖位于京山市張灣村潼泉沖,其名“潼泉”得來是由于原來在此地山?jīng)_之間有一個水波蕩漾的大池,滾滾泉水從其中奔涌而出,水聲潼潼而得名。潼泉湖山靈水秀、風景優(yōu)美、歷史悠久、文化深厚,擁有眾多底蘊深厚的傳說故事。
西漢末年,綠林起義爆發(fā),云夢古澤一馬平川,戰(zhàn)亂頻頻。孝感地區(qū)大孝子董永和天上七仙女的后人董仲,為躲避戰(zhàn)亂一路西行,在崇山峻嶺之中來到了潼泉沖,發(fā)現(xiàn)這里群山環(huán)繞如同世外仙境,于是在此隱居下來。董仲知其母是仙女,明白只有學(xué)道成仙才能見到自己母親,于是拜訪名師學(xué)藝,并在潼泉沖中潛心修道。董仲剛到潼泉沖時,潼水之地多蛇、蜈蚣等蟲患。天上七仙女心疼其子,于是畫了一道符貼在潼泉沖的一塊石頭上,蛇患從此消除。【該處傳說來源于光緒八年版《京山縣志》及《汝寧府志》等古書籍】。后來人們就把這塊石頭稱作“靈符石”。在“靈符石”的西邊幾十米處,有一塊“巨蟒石”形態(tài)酷似巨蟒頭,傳說這就是當年被七仙女鎮(zhèn)住的其中一條桀驁不馴的巨蟒。
唐天佑中,曹洞正宗傳人獨孤標為弘揚佛法,云游四方,當他來到潼泉山(也叫潼泉沖),發(fā)現(xiàn)這里山清水秀,于是在潼泉沖搭建草堂安住下來,潛心修煉。后來他在草堂中趺坐而逝。他經(jīng)常和人講:這里是一個難得的風水寶地,可以建一座寺廟。他還留一首詩詞:“獨孤標時獨孤標,東西南北任結(jié)交。生也任他隨緣過,死后從他劫火燒?!币话俣嗄旰蟮乃纬?,大洪山主來建了一座大寺廟。其后潼泉寺經(jīng)歷代僧人共同努力,不斷發(fā)展壯大,明清時期香火最為鼎盛。直到1938年真的被野火所燒毀。
按《安陸府志》:“京山潼泉村有潼泉山,唐天佑中,有僧曰獨孤標,卓庵潼泉山。嘗與人曰:侯門荻生當建寺,既趺坐而逝。留偈曰:獨孤標時獨孤標,東西南北任結(jié)交。生也任他隨緣過,死后從他劫火燒。百年果有大洪山主來建巨剎,后為野火所焚,其言皆驗?!?/span>
在潼泉寺遺址東北方向的楊家灣山坡上就有獨孤標的墳冢和墓碑,石碑上刻著“曹洞正宗唐代開山獨孤標祖之窣堵波”。
潼泉沖中有一條古道,南達羅橋、北到孫橋、西至鐘祥,其中在“靈符石”南邊懸崖處的一段非常險要,經(jīng)常會有人在此跌落懸崖而受傷害,萬歷十一年,主持方丈在古道旁的靈符石上刻上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希望能保佑過往的商人和香客平安。
相傳,嘉靖皇帝在登基前經(jīng)常隨家人到潼泉寺燒香拜佛,后來他登基后,潼泉寺也隨之大受關(guān)注,日益興旺,嘉靖皇帝曾經(jīng)走過的那道山梁也被稱作“來龍埂”。潼泉沖靈山秀水的名氣也越來越大,
當時很多達官貴族也選擇將自己的墓冢安置在潼泉山中,現(xiàn)在山上仍然保留有,天啟年間的“明奉政大夫賓州剌史三橋黎府君墓”和嘉靖年間的“南京奉政大夫戶部侍郎黎浩池墓”。
嘉靖二十九年,在京做官的張居正,因看不慣朝中的明爭暗斗,稱病回江陵休假,休假三年中,他游山玩水,親身接觸農(nóng)民。家境本就貧寒的居正,在鄉(xiāng)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、饑寒和痛苦。他在《荊州府題名記(《張文忠公全集》卷九)中說:"田賦不均貧民失業(yè),民苦于兼并。"這一切不禁使他側(cè)然心動,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,在返京前張居正躊躇滿志,踏著嘉靖皇帝的足跡再訪潼泉寺,并在來龍埂的大石頭上親手刻下了“天子萬年”和“相臺”兩處石刻。
潼泉的水
“潼泉”是由“珍珠泉”、“烏龍池”、“獅子泉”、“花椒池”等多處泉眼組成,泉水順溪流到崖口斷崖處飛流直下而得名。上世紀六十年代初,政府大興水利,在潼泉沖筑壩蓄水(潼泉寺水庫),當時選擇壩址時意欲將最大的一股泉水烏龍池留在庫區(qū)內(nèi),便在泉眼的下方開挖基礎(chǔ),由于當時缺乏大型的排水設(shè)備,大量的泉水只能靠幾臺人力水車來抽排,這遠遠無法滿足施工的需要,于是就只能用大石頭和石碾等封堵泉眼,當時雖然解決了壩基的施工問題,可是烏池的泉水也因壓力過大而改道,除了一小股在下游流出外,原泉眼的水就慢慢枯竭了,導(dǎo)致現(xiàn)在潼泉的水量只有原來的二成都不到。
飛瀑崖壁上的洞
飛瀑的崖壁上,有無數(shù)個大小不一的洞,最大的能容納二十幾人,稍小一點的可容納三五人,而最小的形如佛龕。相傳,嘉靖皇帝在登基前經(jīng)常隨家人到潼泉寺燒香拜佛,后來他登基后,潼泉寺也隨之大受關(guān)注,而在他晚年又非常迷戀道教,以求長生不老之術(shù),于是道教也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(fā)展時期,而潼泉飛瀑的水和水簾后崖壁天然的石窟,就是道家的風水寶地,他們在此靜心修行。直到民國三年,也就是1914年,道家對石窟又組織了一次為期兩年的擴建和完善,各室間有廊道相連,上下分四層,石室總共可容納七八十人。現(xiàn)在,瀑布下仍可見三通功德碑。
潼泉湖的形成給潼泉沖新增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,如今,依托潼泉沖山、湖、溪、林、花、田、果等旅游資源開發(fā)的潼泉休閑旅游區(qū),群山環(huán)繞,古樹蒼幽,碧波蕩漾,山清水秀,如同一幅仙居山水世外仙境般的美麗畫卷。
(鄧正春)